澄泥砚的制作工艺
澄泥砚由于使用经由澄洗的细泥作为质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样平常,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澄泥砚由于质料泉源差异、烧制时间差异,具有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玫瑰紫等差异颜色。澄泥砚一样平常注重图案,讲求造型,器物线条凝练。
绛州汾河湾的泥质干强度偏高、手感滑腻、无砂、可塑性高、韧性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绛州澄泥砚能以唯一的非石质砚跻身中国四台甫砚之中。砚,它的适用功效是磨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细腻滋润容易发墨,而且墨汁细匀而无杂质。在同样的硬度下,由于澄泥砚是用土壤烧制,研磨后砚面的滑腻度一定会逊于石砚,同时却增添了澄泥砚的滑动摩擦系数,也就是说,澄泥砚比一致硬度的石砚发墨水平要好。陶的烧成温度在900℃-1000℃左右,瓷的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而绛州澄泥砚的烧成温度正是介乎于两者之间。制陶工艺是澄泥工艺的先导,它的生长孕育缔造了澄泥工艺,制陶工艺升华的效果,是瓷器的泛起。澄泥工艺是自力生长的效果,历史上的澄泥砚、紫砂器的问世证实了它的存在,直至今日仍有着它怪异的艺术魅力,更显示了它的价值,它是介于陶与瓷中央的另一起产物,归类于炻器。但澄泥砚又具有研磨工具这一特殊性,烧制时的手艺要求就高了许多;控制温度是掌握质量的要害之一:烧制时的温渡过高就会瓷化,墨在砚上打滑,发墨功力差,不能取;若烧制时火候不够,就会烧成陶质,硬度差,磨墨时泥磨俱下,更不能龋以是,煅烧工艺是制作澄泥砚最为庞大的一个环节,澄泥砚的颜色、硬度、莹润水平等都与此亲热相关。蔺氏父子正是在这一要害环节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烧制出了色彩壮丽、造型生动的鳝鱼黄、绿豆砂、玫瑰紫、朱砂红等种种品相的澄泥砚。
黄河澄泥砚的制作需经由几十道工序。首先,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古法制砚,是将一种特制的双层绢袋吊挂于汾河中,河水中裹带的泥沙流入绢袋中,经第一层绢袋过滤后,沉入第二层绢袋的细泥即是澄泥。随着时代的变迁,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转变,滤出的极为仔细的土壤就是制砚的质料——澄泥。澄泥砚之名也由此而来。再将滤制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时间,历经冬夏以去其燥性才气使用。澄泥砚“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这使我遐想到中国玄门的炼丹术:水中取泥譬若生药,火中成砚终似结丹。在遵照古法的同时又独出机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予以创新,在炼泥这个工序上,购置了机械装备,以电为动力替换了原来的手工操作;这样做的效果是既增强砚的密度和硬度,又使澄泥砚在烧制时不会发生任何气泡和细小的裂纹。密度是决议砚质是否坚实、是否发墨的主要条件;一样平常澄泥砚的密度在1.4-1.6左右,绛州澄泥砚运用现代工艺使它的密度提高到了2.0-2.2左右,已靠近了花岗石的密度。绛州澄泥砚研制所烧制的仿古石砚,岂论在重量上、视觉上、手感上都与石质无异,到达几可乱真的水平。
在造型艺术上,澄泥砚也另具匠心。它十分注重图案和造型,镌刻形式多样,色泽典雅秀丽,显得极为古朴大方。
澄泥砚属陶类,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可能昔人受秦汉间砖、瓦当生产的启示,连系陶砚再精工制作,遂步升华为澄泥砚。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之间而略早于端、歙。
澄泥砚调养的注重事项
真正爱砚的人都知道,砚也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同样也需要关爱和养护,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养砚”。一方石砚能否长保活力,那便要看藏者是否明白调养了,若调养得好,其锋芒一定锐利,发墨性一定优越。只有“养”过的砚才气保持色泽自然沉稳,砚体莹润如玉,周身散发出古朴的气息。一样平常说来,新养一方美砚需要半年以上,其间藏家必须坚持天天磨墨洗砚。常言道:宁愿三日不洗面,不能一日不洗砚。洗砚必须洗净,不能使宿墨留存,以免因墨干燥龟裂而燥损砚面;洗砚只能磨洗砚堂,而决不能磨砚的其他部位,否则容易磨损砚的表层包浆,甚至伤及镌刻的细部。尤其是古砚,包浆是年月久远的象征,若被磨去,价值也就会大大降低。砚洗净以后,还须用清水调养,以养砚石之莹润。《砚笺》中早有纪录:“凡砚池水不醒目,逐日宜清水养石润之,磨墨处不能贮水,用过则干之,久浸不发墨。”这就是说,养砚时应逐日替换清水,时时让砚池保持湿润状态,而砚堂处不宜长时间浸水,以防久浸不发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