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看点】《攀登者》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范文欣赏

来源:万能知识网 发布:2023-02-16 09:14:40

有 关于最新《攀登者》电影观后感影评心得范文5篇精选方面的知识,小编在此整里出来,给大家作为参考,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最新《攀登者》电影观后感影评心得范文5篇精选的相关内容。


(相关资料图)

《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攀登者》观后感

中国人的山,必须由中国人来攀登;中国人的山,必须由中国人来测量。 再高的山,只要攀登,总会登顶;再难走的路,只要梦在,总会到达。

信仰让坚守变得更加长情。曲松林的不甘,方五洲的执着,杰布的等待,因为1960年的不被承认,信仰受到质疑和挑战时他们所代表的一代代登山人用信仰做了最好的诠释。

信仰让传承变得更加凝重。李国梁的果敢和坚定在割开绳子的那一刻永远铭刻在中国登山人的心中。杨光的阳光和执着在69岁带着假肢登顶的那一刻永远留在了珠穆朗玛峰的绝顶。

信仰让爱情变得更加美好。不要抱着审视的目光看影片中传递的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登山人也是普通人,也会有七情六欲;因为他们的艰辛付出,他们的感情才更加地让人唏嘘。图书馆的牵手,8600米的追随;“我的胖妞”的喜悦,“我要娶你”的承诺。有坚定信仰的人说出这些的时刻是最美好的人间。

感谢《攀登者》剧组将这么多美好带给观众,中国电影界因为有一批有信仰的人才让中国电影一次次创造着奇迹。票房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为我们传递了中国精神,替我们表达了爱国情怀,我们在心里点赞,我们用行动支持。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019《攀登者》观看心得

最近两天《攀登者》点映,口碑崩了。

毕竟了宣传了大半年了,好多人都等着国庆这次的献礼片。

吴京+章子怡,仅仅这两名演员就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可是在点映之后,网络上一片吐槽声。

比较中庸一点的评价是——“不算烂片,但是真的不好看。”

还有网友呼吁让片中演员专心登山,恋爱的戏份太多了……

群里看了的小伙伴也评价,《攀登者》不好看,太尬了!

前20分钟看着觉得还不错,可是章子怡出来的一瞬,就觉得烂了。

不是说章子怡演得不好,可能是导演的剧本问题,不知道怎么说,感觉非常奇怪。

群友补充,能够维持7分对于这种类型的电影来说,都已经算是善良了。

《攀登者》的演员阵容确实非常强悍,章子怡、吴京、胡歌、张译……

个个都是观众心目中的电影咖,就算不是,也是良心演技派了。

可有时候越是这种大牌堆砌的阵容,才越让人担心。

因为真正打动人心的电影也许并不需要这么强悍的阵容,它们靠故事来打动人心。

很多演员演一些后来非常出名的电影的时候,都是默默无闻的。

《攀登者》导演是李仁港。

看这位导演最近的几部作品,就让人对于《攀登者》的质量和口碑表示担心。

豆瓣全都没超过7分,最高分的一部也是6分多一点点,挣扎在及格线。

真没想到,他就是鹿晗和井柏然那部《盗墓笔记》大电影的导演……

豆瓣前排大部分想看的观众都表示这样的阵容前所未闻,唯一担心的就是导演。

也许是墨菲定律吧……导演可能真的成了这部片中最大的变数。

吴京毕竟是中国票房榜排名前三中上榜两次的演员,票房的带动力还是有的。

也有影迷虽然觉得李仁港是个不确定因素,可是还是表示冲着吴京也要去看!

……

暂且在这里预测一下票房吧?

感觉票房不会超过20亿。

至少5亿+,因为确实是有吴京和章子怡的电影迷会去买票,不论这部电影的口碑怎么样。

还有一些观众是等等再看的,他们不信奉明星和演员,只相信好故事和好电影。

所以如果口碑真的崩了,这部分票房是会丢失的。

加上点映这样的口碑崩盘,那么上映之后,可能崩的就更多了。

所以个人目测,最终票房18亿左右?(毕竟是国庆档,好多不想出门旅游的,只好去影院了)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攀登者》这部电影中目前网络上吐槽声最高的一些点吧。

(我所在的地区是有点映,可是现在我也没去看,口碑这样有点不想看,还是觉得选择看《中国机长》吧。)

尴尬的感情戏和不当煽情。

其实这种主旋律片都免不了存在一些煽情的戏份,只是有的时候剧情太精彩,观众的注意力就不会太集中在这上面。

吴京的《战狼2》和《流浪地球》(特别是《流量地球》)煽情都很丰富。

让人看得尴尬,但是有时候可能有些观众就是需要这种鼓励,让自己振奋一下。

对于我个人来说,一看到这种煽情就起鸡皮疙瘩,觉得尬到不行。

《流量地球》中介绍韩朵朵身世那段我是真的受不了。

据说这部电影中章子怡跟井柏然还有两段让人能够掉下鳄鱼眼泪的戏份。

让人也不禁怀疑这不是一部登山电影吗?怎么有了这么长的感情段落?

还有有时候煽情就煽情吧,就不用配那么声势豪壮的音效了吧。

就是例如一定要在生死离别的时候配《天若有情》等等这类的音效渲染气氛。

有时候,不配这类音乐反而让人舒服一点,觉得没那么尬。

登山来的太过于容易,让人感觉不出来这是在登珠峰。

原来不是一直登8000多米的高度……

珠穆朗玛峰对外一直宣传着8866等等差不多的高度,原来真正攀登也就3000米。

在电影中,也许侧重点把握得有问题,让人感觉登珠峰更容易了一点。

如果这样的电影在感情戏上花费过多的精力,那么登山的戏份势必会少很多。

而且这两种情感,如果一个轰轰烈烈,另外一个惨兮兮,确实是挺不搭的。

(这里推荐大家看一部极限运动的电影《极盗者》,真的登山就是登山,感情非常少,并且不让人觉得突兀。)

从《攀登者》官方公布的这张剧照猜想可能吴京跟章子怡还有知情互相欣赏的戏份。

或许还要回忆从前……

这两个都40多了,再来演这种怦然心动有点奇奇怪怪的。

附加一句,像这种戏份,回忆杀的时候真的不介意用20来岁的另外的演员来演的。

演员阵容不够科学,实力相差太大了。

如果说是有主演和不是主演的区分的话,那还好。

或者是吴京、章子怡、张译这三个公认的“戏骨级”的演员来作为主演都觉得挺平衡的。

可是问题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

胡歌据说也是电影界的小迷哥,经验不是特别多,但是演技尚且没有被质疑。

井柏然不知道怎么说,看过他两部电影(《微微一笑很倾城》、《盗墓笔记》)真的没觉得哪里好了……

然鹅,井柏然偏偏和章子怡还有感情戏!

再看看井柏然这张剧照,真的让人产生质疑了。

人家登山者经历那么多艰难险阻,脸上都是伤痕之类的。

这在脸上抹点黑灰是怎么回事?

恕我直言,登山者是登山的,好像不是挖煤的吧?

就算脸上脏,也不会脏的这么均匀,更多可能是一边脸多一边少。

而且摔下山也不仅仅会只是在脸上蹭上点灰这么点问题了。

这都是雪山,脸上的灰是怎么来的?

配音对不上口型。

又是这么个让人尴尬的问题!

这都2019年了,怎么还有这种电影出现?!!

这片子难道是80年代拍好的,现在才拿出来上映???

口型都对不上,真的让人看起来好难受。

之前看《诛仙》也就是这样,口型对不上配音,配音又非常尴尬的脱离……

让人真的出戏感特别明显,就算是想入戏都没办法啊!

《攀登者》人物特辑版出来了,吴京饱受好评,章子怡戏份太少了

而且有预感吴京演完这部电影之后可能要被喷了……

2019《攀登者》观看影评

题材很好,演员阵容很强大,投资力度也很到位,但是感觉说实话差点意思。影片整体体现了登山项目的艰难和登山队员的精神,但是前期铺垫过于生硬。

文戏方面有些画蛇添足了,强行加入感情戏突出演员但是对角色刻画过于生硬,感觉看的是演员而不是剧情中的人物。几段感情戏的戏剧冲突让我一度以为在看言情剧。前期铺垫更多的是主观上的介绍,对于登上珠穆朗玛峰发历史意义,各方人员发付出流于表面,人员训练和装备等介绍基本等同于没有,科普性较低,很对关键的历史人物和人物行动看的云里雾里。

武戏方面,开头的登山与中后期的高潮画面感觉刻画的过于戏剧化。尤其是吴京的动作戏方面,如果只是个商业片来说是足够的,但是作为主旋律电影感觉有点过。继中国队长之后,吴京喜得中国蜘蛛侠技能,石头砸了能不倒,徒手能爬上废弃工厂。攀登队的整体决策更像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非经过科学决策的过程。

说实话如果不是吴京,这个片子对我的吸引力并没那么大。影片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合在一起就显得极其不协调,尤其是在关键时间点的转折,过于片面和戏剧化,伟光正过于明显。片子能看,但是只是作为商业片而言,不值得因为情怀买单

2019《攀登者》观看体会

今年国庆档院线的“三巨头”(《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上映之前,相对最被看好的一部片子是《攀登者》:主题应景又突出,吴京等主要演员有足够号召力等因素,都让观众对其倍加期待。

然而9月28日看完该片的点映后,我可以肯定,《攀登者》无论在口碑还是票房上都无法获得人们预期的成绩了……

之前许多人的担忧又一次应验了——编导李仁港果然没太大进步,虽然这次有优质的题材加成,还有监制徐克帮忙把关,但最后的成片效果还是不对味儿。

对登山来说,把该带的装备带上、把没必要的负重去掉很关键;而《攀登者》最大的问题,就是该加的“重量”没加够,不该加的东西又多了。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先说优点再谈缺憾吧。

“为什么要登珠峰?”这个问题放在影片内外、放在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同的答案,对于1960年和1975年的中国登山队队员来说,这更像一个“九天揽月”的使命和梦想。

说上面这些话,是想表明《攀登者》的题材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可塑性,它允许影片敞开了进行“主旋律”输出,即便有些喊口号和煽情也都能接受——仅从这点出发,影片完成了最起码的任务,任何针对主题本身的指责都是站不住脚的。

与此同时,《攀登者》的实景拍摄、高原风景、专业覆盖、动作设计也都算是加分项,值得赞许。

影片的重头戏,无疑是中国登山队前后两次登珠峰的经历,一头一尾的简略和详尽各有侧重。

方五洲回忆1960年的那次登顶负责“起”,遭遇雪崩、舍摄像机救曲松林、老队长交棒、凌晨三人首次登顶珠峰,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扎实,并且把电影的多个戏眼都埋了进去。

相比之下,1975年的二次登顶含量更多更全,尽管紧凑性明显流失,但是充足的空间展现了更多克服艰险、精彩万分的瞬间,例如首回尝试冲顶前,登山队扎营时遭遇大风的一场戏。

登山队员们预警不足,帐篷、物品、人先后被刮走,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众人充分利用了手头边的自救手段,绳索、冰镐、梯子、抓钩、岩石等,最后在方五洲的力挽狂澜下大家终于得以幸免于难。

虽然按照某些“客观”的登山纪实来说,《攀登者》中的部分场景并不符合现实,可考虑到这是改编历史的商业片而非纪录片,适当的“魔改”无可厚非,只要场面好看就成。

此外,部分演员的表现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其中尤以方五洲和曲松林的联动为佳,这也是《攀登者》最主要的线索之一。

作为首次登顶的同伴,两个人本该是亲密无间的挚友,但由于方五洲在救曲松林时丢了摄像机,导致登顶没能留下影像资料、国内外出现了质疑之声,本该实打实的战绩蒙上了阴暗,曲松林心中的“恩”更多变成了“恨”,久久不能化解,直到李国梁为了摄像机牺牲后他才冰释前嫌。

两位主演中(或者说在所有演员中),张译表现是最好的,除开他自身的历史沉淀外(君不见“团长”中瘸腿小太爷何等风骚),曲松林的角色深度和层次感本来也最容易出彩,不甘、执拗、激进、悔恨、后怕,张译都呈现出来了;吴京的文戏我总觉得偏弱些,好在影片尽量用更多沉闷、憋屈的戏份让他演绎,而这种感觉,正是和多数时候方五洲的处境相符。

接下去该说说问题了。最明显的,要数节奏感失调、文武戏分配不合理,很多本该能出的效果没出来。

《攀登者》作为一部展现国人“精气神”的主旋律电影,展现主人公们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品格属分内之事,最简单见效的方式就是加入更多登山相关的细节,可惜1975年的三次攀登每次都有些蜻蜓点水的味道,总觉得是“想拍特写但没用力”。

后半段的分配和节奏很古怪,好几次我明明都感动了,但下一刻的表现立刻又把这种情绪给塞了回去 ……

好吧,动作戏少、文戏多也行,要表达影片的主旨精神本来就不止一种方法——可加戏也该加到点子上啊,方五洲和曲松林的恩怨纠葛明明最有看点,演员也有能力诠释更多,可到后面却渐渐浮于表面,玩起了惜字如金,倒是方五洲和徐缨的爱情戏占据了C位。

当然,我对爱情戏的编排没什么意见,事实上“家国大义下的儿女情长”一直很有看头;我对章子怡或吴京更没什么意见,两人都是好演员,仅从徐缨与方五洲个人角度出发,他们的表现也没啥问题。

问题是这两个人不来电啊……之前两人的戏路几乎没什么重叠的地方,所以看他们演这种对手戏就容易出戏,可以说是影片的先天不足了,章子怡和吴京都很努力,最终也只能说不功不过。

方五洲和徐缨的感情戏虽说效果不够理想,但好歹铺垫够、戏份足,看上去至少不会太尬,而李国梁和黑牡丹的感情戏就真的是一场“灾难”了……

坦白说,井柏然和曲尼次仁在影片里炒CP,要比前面两位容易些,演员更年轻,长得也好看……无奈他们的表现太公式化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按部就班完成任务,你要说那个年代的人谈恋爱太含蓄吧,可他们连面上的交流也无神僵硬……直到李国梁牺牲,这对苦命鸳鸯都没太能引起观众的触动。

不走心,或许就是导演李仁港最大的问题,他总想把影片该表达的东西都释放出来,最后却总落个泛泛而谈——先前多部影片的履历,让许多人担心他会不会是《攀登者》最弱的一环,现在看来,他还是没逃脱自己的“魔咒”。

而且,影片在整体设计上存在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是要扣分的缺陷:无论基本立意还是实际表现,《攀登者》都着重在“传承”上发力了,曲松林、方五洲、杰布这些初代登山队员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帮助李国梁、杨光等新一代队员再创辉煌,可最终给人的印象却是“新队员的牺牲换来了初代的再次光荣”。

一部电影能着重塑造的人物本就不多,照理来说二代队员里能重点培养两三个角色已经算不错了,结果李国梁坠崖牺牲,杨光伤残下线(杨光的人设也不利落,老胡救不了),其他新队员又缺乏着墨,于是就有了“再次登顶的风头都被方五洲抢去了”的既视感——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在《攀登者》这样一部看重传承延续精神的电影中,如此设计十分别扭且失当,这可不是成龙饰演的老年杨光圆梦登顶就能补救回来的。

《攀登者》今年开机并完工上映,制作周期本就不长,而且据说徐克等人后期还补了不少剪辑做完善……从影片中多次出现音画台词不同步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不低,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赶着国庆节献礼上映,再多给主创多一些时间,该片的品质还能给更好些。

现在说这些都晚了。《攀登者》对有兴趣的观众来说仍然值得一看,可注定成不了新一代的爆款。

最后,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能淡忘影片中的某些遗憾,而是记住创造历史的中国登山队,记住闻名于世的“中国梯”,记住壮美辽阔的青藏高原……“山就在那里。”这是一句伟大的台词。

2019《攀登者》观看有感

9月30日,《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三部重磅影片正式登陆院线,掀起十一影市新热潮。然而,汇集了吴京+章子怡+张译的神仙阵容的《攀登者》上映后却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一部,豆瓣评分只有7.0,且处于继续下滑状态。

下面,就来简要地谈谈口碑失利的若干因素。

一、缺乏共鸣性

所谓共鸣,通常情况下越是接近现实的就越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也便因此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选择通过将真实事件进行改编搬上银幕。

一句“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足以使电影格调倍增。然而,当影片的取材是现实中出现大众难以理解的事物时,观众还能产生共鸣吗?《攀登者》告诉大家,还真不一定。

2015年,由塔伦·埃格顿主演的影片《飞鹰艾迪》讲述了来自英国的运动员艾迪·爱德华兹由于热爱滑雪运动,哪怕高度近视、屡战屡败,也将坚定不移地参加奥运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看过《飞鹰艾迪》的人很多,不见得每个观众都是滑雪爱好者,然而从艾迪的努力中,观众依旧能感受到那股屡败屡战的精神。可《攀登者》与《飞鹰艾迪》不同,艾迪滑雪失败大不了是被人笑话两句,而登山队的代价是重伤甚至丧命,这便叫观众难以理解,爬个山有这么重要?

两个月前上映的《烈火英雄》同样讲述一群高危从业者,然而消防员的风险背后有着拯救生灵的意义,因而对消防员而言风险越高、意义越重,他们的形象也就越高尚。

而《攀登者》有着如同《烈火英雄》般的风险,却不具备相对应的实际意义,缺乏意义的冒险便很难打动观众。就像前阵子上映的纪录片《徒手攀岩》主创就曾表明许多人都对他们的攀岩行为不理解,觉得他们都是疯子。

为了使登山队员的形象高度化、合理化,影片也给出了一个高大上的理由——爱国。

邓稼先制造了原子弹,这是对中国的军事具有实际意义;杨利伟飞上太空,这对我国的航天事业具有实际意义,若将他们的行为与爱国形成联系观众都是能够理解的。可登上珠穆朗玛峰这对国家的意义在于哪里?电影所表现的仅仅只是一个虚名,并没有将其实际意义展现出来。

实际上,人类第一次登上珠峰,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歌颂的话题,影片只需提及这里的“人类”是中国人,观众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敬意。而电影似乎有些本末倒置,将重点放在登顶者的国籍上,却忽略了“人类首次”的意义,使得影片缺乏了“历史性”所带来的震撼。

当然,就算重点刻画国籍而非历史性,影片其实也是可以在为国争光这条线上进行挖掘的。

譬如《叶问》《霍元甲》《黄飞鸿》等影片,这些影片的主人公都是武术大师,而他们所生活的年代都是洋枪洋炮普及的年代,表面上看功夫就像登山一样在热兵器面前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但这些功夫片的亮点就在于通过主角打败洋人来打破海外对中国的偏见、捍卫国家的尊严。如此一来,习武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攀登者》的情况与上述的功夫片大同小异,从“我们自己的山,自己一定要登上去”这句台词可以看出影片同样袒露着一股要在外国人面前表现中国实力的意味。

然而电影里并没有详细刻画出中国遭受歧视状况,既然没有歧视,那么凭空冒出一个捍卫国家尊严的主题未免显得突兀,与影片的内容契合得不够自然。观众只能看到他们的辛苦、坚强,却看不到他们的行为有何伟大之处,对他们的英雄形象便难以产生敬意,从而阻断观众与电影的共鸣,使得影片感染力不够深刻。

二、两个不明白

1)类型不明

当我们说起某部电影时,经常以影片的内容给它归类。比如《我和我的祖国》可归类为主旋律电影、献礼片;《中国机长》可划分为行业电影、传记片、灾难片等。可到了《攀登者》我反倒不知如何给它分类。

若说它是灾难片吧,可暴风雪在片中仅仅只是主角们成功路上的阻碍之一,并不是影片重点;

若说它是传记片吧,可影片只是大致地挪用了历史事件的轮廓,人名及故事细节都做过修改;

若说它是主旋律电影吧,不过观众看完了也没明白爬山和爱国有什么关系。

若说登山是一种运动,那我们可以把《攀登者》划分为体育电影,可这样一来又引出了第二个“不明白”——主题不明。

2)主题不明

《攀登者》与传统的体育电影不同。传统的体育电影剧情都是围绕着某项运动展开,表现主人公为这项运动所作的努力及这项运动所蕴含的精神。

如《飞鹰艾迪》描绘了一位滑雪运动员屡败屡战的追梦精神,《大灌篮》宣扬了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这些精神品质都是借由他们所参加的这门运动体现出来的。可《攀登者》让一群人登山究竟是想表达什么主题呢?

答案很明显:爱国。

然而在《攀登者》这部影片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有主人公坚强勇敢,却没能看到登山运动有何精神象征。

也就是说,登山和风雪一样,都只是作为体现主人公精神品质所用的陪衬,它们自身并不具备何种意义,以至于爱国的主题很难融入爬山的内容中,它俩的结合就像鸡蛋炒鱿鱼一样不伦不类。

三、人物塑造

1)男女爱情

此外,影片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戏过于冗长,发展得也较为突兀。

据了解,1965年出品的经典影片《地道战》导演任旭东原计划在片中加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但最终考虑到这些戏份加进来对故事毫无帮助,还会冲淡影片主旨,便忍心删去。

而《攀登者》偏偏没汲取前人的经验,影片中的男女爱情非但没有增色添彩的效果,反而冲淡了爱国的主题,使观众看得不知所云。

2)中国版巨石

跳峡谷、撑冰柱,吴京俨然成了中国版的巨石强森,在具备票房号召力的同时也使人物脸谱化,仿佛在任何影片中都是一个样子。

3) 配角之死

《猩球崛起1》《拆弹专家》《我不是药神》请问这三部电影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是它们都有一个戏份不多但死的时候很催泪的配角。在《攀登者》这部影片中,当我看到李国梁从方五洲手里接过队长一职时,我甚至眼前一亮,心想,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吴京居然愿意把出风头的机会让给别人!结果这人马上便当了。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编剧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一个像《拆弹专家》里的小警察那种戏少泪多的角色。可惜李国梁催泪效果不佳。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影片具有多处不足,但实打实的大场面拍摄依然看得出片方的诚意。如果电影能够瞅对方向,对剧本细细打磨,避开那些潜在的漏洞,影片或许能成为一部口碑佳作,而非像如今一样让观众走出影厅后只想着待会儿夜宵吃什么。

相关文章:

1.2019《攀登者》最新观后感影评心得5篇精选

2.2019《攀登者》最新观后感影评心得5篇精选

3.2019《攀登者》最新观后感影评心得有感范文精选五篇

4.观看2019年《攀登者》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精选五...

5.2019最新观看国庆建国70周年阅兵观后感高分范文五篇

关键词: 攀登者豆瓣评分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