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新冠下一波小高峰何时到来的讨论在网上流传。有数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XBB.1.16(又称“arcturus”,中文:“大角星”)正在美国开始流行。而近期,中国也首次监测到相关变异株。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在最新的一周里,“大角星”变异株感染病例已增至42例,较前一周增长超过一倍。不过,专家表示,新的变异株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新一波感染高峰的出现。
【资料图】
新变异株的毒力和症状无显著差异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上周将“大角星”添加至新冠变异株追踪系统,并估计该变异株已经造成了美国超过7%的新感染病例,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美国CDC预测,该变异株可能成为美国下一个主要流行的新冠变异株。
世界卫生组织上周也将“大角星”变异株从“正在监测的变异株”升级为“感兴趣的变体”。据该组织称,已有31个国家报告了这种新变异株,可能导致感染增加。
不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家大卫·道迪(DavidDowdy)教授认为,虽然变异株值得关注,但仅仅有一个新变异株出现,并不意味着会有一波大的感染浪潮到来。这是因为此前大部分人都已经感染过了新冠,或者接种过疫苗,因此能够针对变异株提供一定水平的免疫保护,因此即便有新的变异株出现,病例可能也不会大幅增加。
“大角星”由上一代奥密克戎变异株XBB.1.5额外增加突变而来,它的传染性和毒力是否会增加?对此,世卫组织认为,由于其免疫逃逸的特性,可能会在全球加快病毒传播的速度,并导致感染病例的增加,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该变异株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程度。世卫组织表示计划在未来几天内发布对“大角星”变异株的风险评估。
世卫组织还称,“大角星”的病例报告还显示,与儿童和青少年的结膜炎或红眼病有关,但这些症状与其他新冠变异株相似,并没有出现重大的变化。
在国内,“大角星”变异株也引发关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学锋教授在4月24日举行的一场雅培健康论坛活动间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新冠病原学检测的工作我们还在继续做,现在医院的检测手段能够检测出不同的新冠变异株,也能够针对新冠和流感等多种病毒进行联合检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也表示,近期新冠阳性检出者主要以首次感染者为主,“二次感染”的情况较为少见。
不过,随着病毒持续变异以及时间推移导致的人体抗体水平衰减,“二次感染”的发生或难以避免。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近日表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本月早些时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二次感染”或者“再感染”主要与变异株的突破性感染有关,病毒变异导致既往建立的中和抗体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突破性感染;第二是与时间有关,随着时间推移,上一次感染产生的抗体无法有效提供保护,抗体水平衰减,不足以抵抗再次感染。
“二次感染”存在哪些误区?
针对有研究显示女性是“二次感染”的高危人群的说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一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王新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最近关于新冠“二次感染”的讨论似乎更多了,一些医院的新冠检出率也有所上升,但不必过度解读。“这就好像经常复习一下考前笔记一样,但顶多是随堂考。”王新宇说道。
此前还有人担心,“二次感染”的症状会比首次感染更为严重,对此,王新宇也作出澄清:“二次感染后,症状是更轻了还是更重了,不能一概而论,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抗体水平的高低、感染毒株的致病性以及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等,都会决定症状的轻重的程度。”
他还强调,新冠和甲流是两种不同的病原体,感染过其中一种病毒,并不能对另一种病毒起到交叉保护的作用,此外,也不存在感染过一种病毒,再感染另外一种病毒症状会加重的情况。
目前新冠叠加甲流高发,很多出现感冒症状的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新冠还是甲流,对于一些轻症无需去医院的患者,是否有方法判断自己到底是得了新冠还是甲流?
对此,王新宇表示:“目前要对新冠和甲流进行居家检测的话,还是要使用分开的两种不同的抗原,虽然联合检测的抗原已经有研发出来的,不过据我所知还没有推广。”
大部分专家都认为,虽然新冠群体免疫屏障已经建立,但局部、零星的散发感染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对老年人等脆弱群体的疫苗接种仍然很有必要。
“我们还是需要制定好疫苗的接种计划,尤其是要针对老年人等免疫系统低下的人群提供保护,这些人一旦感染新冠后,产生的继发感染及合并症会给治疗带来很大的挑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