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泽
(资料图片)
5月20日,农历四月初二是孟子诞辰日,2023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将在邹城市孟庙举行。
孟母为人们所熟知,和流传甚广的《三字经》很有关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除去自身的刻苦努力之外,与其母亲的教育关系极大。
(焦秉贞 孟母断杼图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古今中外,人们都认识到母亲教育对儿女成长的重要性。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国民的命运,握在母亲的手中。”孟子的母亲,正是一位特别懂教育的母亲。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说明她认识到客观环境对主观世界的影响,那孟母的认识又是从哪来的呢?
(孟子画像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汉代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轲,邹人也。”孟子是邹国人,但2022年笔者到济宁,居然发现孟母墓和孟母生育孟子的凫村,都在曲阜,而不是邹城。原来,孟子诞生地凫村,历史上一直隶属邹县(现邹城市),后划给了曲阜管辖。邹鲁相近,邹鲁并称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在今天的曲阜市文化建设示范区网站上,能看到对孟母的介绍: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后人把她与徐母(徐庶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列为母亲典范,称中国“贤良三母”。
最早记载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以及刘向的《列女传》: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居邹城以北马鞍山下,附近是墓地,孟子经常学着埋坟头,哭丧。孟母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孩子成长,遂迁至城西庙户营。新居与市场为邻,孟子又模仿商人的样子。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也不好,又把家迁到县城南关的学宫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孟母说:“此处真可以居吾子矣。”这就是著名的“三迁择邻”故事。
孟母的教育方式充满“儒风”。历史记载,春秋时期,曲阜为鲁国,邹城为邾国(战国时改称邹国),两国平安相处。至战国时期,两国征伐不断,边界变化频繁,因鲁强邹弱,邹国地域逐渐缩小。今天,曲阜到邹城的距离只有20多公里,孟子生于战国时期的约公元前372年,很明显,孟子从小生活的环境,是一个深受鲁文化影响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孟子乃周公之后。《孟子世家族谱·世谱》记载:“亚圣祖系出自鲁桓公允,允生庄公同,同有弟三:长庆父为孟孙氏,庆父四传庄子速,速七传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仉)启女,于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轲,字子车,又字子舆。”鲁桓公(约公元前731年—公元前694年),是春秋鲁国第十五任国君,是周公之后。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鲁国宗法贵族以恪守周公“遗训”为职责和荣耀。所以直到春秋时期,有“周礼尽在鲁矣”之称。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是周公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从孔子去世到孟子出生,相差107年。孟母三迁,是深刻认识到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背后正是受儒家思想熏陶所致。
孔子重视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正是南宋王应麟所著《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的本源。另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对环境影响人有更深刻的认识。荀子生于公元前313年,比孟子大59岁。荀子在《劝学》中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孟母“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也和儒家思想行为吻合。有一次孟子厌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梭子来教育他,强调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会前功尽弃。
孟母这一做法,很符合孔子“恒”的思想。《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意思是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没有恒心的人)也用不着去占卦了。更强调“恒”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成语,也来自孔子。《论语·子罕篇》中孔子教育弟子:“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思是说:“比如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的时候停下来,也不能完成任务,这是自己停下来造成的;在平地上,只倒下一筐土,只要不停地担土,就一定能堆成山,这是自己坚持努力得来的。”
由孟母言行,我们可以看到孟母教育的高明。孟母的言行,深刻影响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成年后,其为人处世有母亲的影子。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这是说,孟子有一次在路上看见齐国诸侯的世子,那种轩昂骄贵的气象,于是就非常感慨地说了“居移气,养移体”。这是说居住环境对一个人影响很大,例如这位世子住惯宫廷的大房子,饮食好,穿着讲究,养成生活骄贵的习气,这对血肉之躯的气象、仪态、精神产生了影响,所以说“大哉居乎”。
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对戴不胜说: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意思是,“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住在齐国的某个街市比方说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几年,那么,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了。”
孟子的这两篇文章,说了客观环境对人的气质的影响、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都带有孟母的烙印。长大后的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完成了孟母所愿。
一方面,孟子像孟母“三迁”那样,具有审时度势的“权变”思想。《孟子·尽心上》对墨守成规、不知权变的“执中无权”思想进行了批评: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我国历史上一次一次的革新,深受孟子“权变”思想影响,而“权变”思想,和孟母择善而居,有相似性。
一方面,孟母“三迁”是为了“不迁”,是为了将孟子培养成独立不移的有节操有志气之人。孟母一旦找到合宜的居住环境,就不再迁移;孟子,一旦认准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就坚定不移,正如《孟子·公孙丑上》所言: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一生执念于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出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人生价值选择。而且在人格修养上,孟子树立了一种自信刚强的“人格范儿”。
《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何谓浩然之气,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出了什么是“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做“大丈夫”,养“浩然之气”,孟子以人字之大写昂然立于天地之间,成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这是孟子的精神气质,也是孟母这位伟大的母亲辛勤培育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