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看:71场比赛、超4万人次观看,一场乡村篮球联赛凭什么火出圈?

来源:杭州新闻 发布:2023-05-25 19:59:00

23支村社队、历时12天、总计71场比赛、超4万人次现场观看——日前,2023年西湖区双浦镇乡村篮球联赛圆满落幕。总决赛当晚,共吸引4000多人观看,场外被看球的村民围了好几层。

杭州亚运会日渐临近,全民健身的氛围愈加浓厚,双浦乡村篮球赛的火热场景,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运动带给我们这座城市的积极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场联结情感的仪式

对双浦人来说,打篮球不止是为了赢。

在这场联赛中,你能看到友爱的一幕——上至年近50岁的老将,下到18岁新入队青年,一支球队里老中青三代并肩作战是常态。

作为竞技运动,这样的队伍配置并不科学:老将体能差、小将缺经验,成绩肯定受影响。可在双浦镇篮球协会秘书长许桂华眼里,打球是双浦人一场联结情感的仪式。“人人参与、代代传承,才是双浦篮球的特色。”他说,全镇30支村社篮球队,都有老带新的传统。

“老将是整支队伍的灵魂人物,他一站定,整个队伍精气神就来了。”浦塘社区队的新人陈超杰刚满18周岁,身高接近2米,一场比赛能狂揽数十分,“喜欢和长辈们同场竞技,感觉就像带我‘刷经验’。”

47岁的老将郑万楚是联赛亚军杭富村队的大前锋,也是带队的老大哥。“我会安排两名30多岁的村队主力去指导年轻人。”他说,“队伍有组织性,相互配合协调才是制胜关键。”

队员间的情感凝聚力,也很强。“年满18周岁的本地人才能报名,不能找外援。”许桂华说,本村人一旦迁出便再无资格参赛。今年,“双浦女婿”纷纷申请出战。“呼吁声高涨,我们对‘双浦女婿’也放宽了门槛,毕竟都是一家人。”他说,这一放还“杀”出不少黑马,灵山村的女婿邬建国一进队就成主力,成为揽分高手。

一次弘扬文化的传承

双浦人爱打球、爱看球,因为他们经历过高光时刻。

1958年,周浦公社(2007年袁浦镇、周浦乡合并设立双浦镇)己成立18支篮球队,并在上世纪60年代举办的多场省市级农民篮球赛中,数次捧回奖杯,有“篮球之乡”的名号。

70多岁的村民潘光培曾经穿着下杨村队13号制服,体会过当年双浦篮球的风光年代。“一上场,观众都在呼喊我的名字,现在想想还是很热血。”他回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双浦的篮球没落了好一阵子。“生产队要保障粮食生产,球场都被征用晒谷子了。”

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健康、崇尚健身,双浦的篮球场也顺势回归,一大批水泥球场在那几年陆续建成。“打篮球是我们乡村文化的根,一直扎在这片土壤里。”杭富村党委书记万青华曾是村队里的最强中锋,“2006年,篮球联赛又回来了!把村里的青壮年从牌桌拉回了球场。”

眼下,刚进入村社队的年轻人已是第五代农村篮球运动员,在他们后面,还有无数双浦的孩子开始接触篮球。这里的幼儿园开设了篮球课,周浦小学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他们要一代代把篮球文化传承下去。

一个持续“出圈”的IP

往年的联赛也很精彩,今年特别“出圈”,相关内容在多个社交网络平台上都有不错的流量。“年轻人带来了新想法,他们利用互联网优势让双浦篮球走出双浦,甚至形成文化IP。”许桂华说,总决赛之夜除了当地群众,还有不少年轻人组队来追星。

今年22岁的杭富村队邬骐羽虽然是球队新人,但人气相当高。他的抖音账号“穿7号的三井”有254万粉丝。在他的视频里,从装备推荐到技术分享,都是关于篮球的干货。“我是本地人,又是篮球博主,要是没参加过家乡的篮球联赛那实在说不过去。”在他力推下,不少网红、运动达人都来到现场呐喊助威。他笑着说,接下来会更多聚焦双浦的篮球运动,让曾经的“篮球之乡”再次红成IP,火爆全网。

“退役”的万青华是杭富村队主教练,正在发挥余热为IP能持续出圈蓄能——培养村里的好苗子。每个村社队伍都有一名这样的教练,他们在每一场小范围、村社级的联赛和对抗赛中去寻找种子选手,为双浦篮球积蓄后备力量。

为了营造迎“篮”而上的氛围,全镇49个球场全部24小时开放,成为双浦群众家门口的运动阵地。“我们村的篮球场搬到了江边上,篮板是钢化玻璃,硬件水平很高,每天晚上都很热闹。”东江嘴村村民华峰观察到,不少长辈跟着孩子也开始学着跑跑跳跳投个篮,村里变得更有生机了。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