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头条!创新公益,让美好可持续发生

来源:混沌大学 发布:2023-05-14 11:18:28

在大家的固有认知中,公益与创新互不相关。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张力和深度黏合。

商业为公益提供物质,公益给商业注入精神,两者的结合才能搭建出更美好的世界。


【资料图】

与此同时,商业与公益的联合离不开创新,如何实现公益创新?如何推动公益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让每一位投身公益事业的人痛心疾首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混沌·真爱创益院(混沌创商院与上海市静安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联合发起)于2023年4月20日举办了第7期圆桌论坛,邀请了益优青年中心创始人任敏、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联合创始校长盛华、上海昊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杰、南都公益基金会助理秘书长杨丹、西安市光源助学公益慈善中心副主任张宇弛,以及圆桌主持人——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高欣悦,协力探索商业与公益的融合之路,用商业求真的精神实现公益向善的目的。

什么是公益的内涵?

商业与公益怎样结合?

创新公益的难点有哪些?

如何保证创新公益的可持续性?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惑,不妨来创益院跟大家一起进行思想的碰撞,或许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商业与公益的结合,

如何助力14447个青年成长?

圆桌分享嘉宾:盛华

我从2001年9月起在北航留校任职,一共待了五年。

2009年,我从北京去往贵州,与合作伙伴一起创建盛华学院。

五年后,基于创新办学的考虑,我们尝试将公益与商业结合为一体,成立了一家名为"梦动科技"的公司,我成为公司创始人和CEO。

我们的一切,从2009年办教育伊始,而办教育是源于爱的初心。

当时我们想做一所不一样的大学,这所大学会有浓郁的公益慈善色彩。在这样的信念下,我们很幸运地获得了台湾的爱国企业家、HTC董事长王雪红捐赠的2.5亿资金,于是,我们用这笔资金将校园建设完成。

从2009年至2013年,这14年间我们累计招收了以贵州户籍为主的乡村学生合计14447人,累计支出金额合计1.43亿人民币。在学生群体当中,共有678名残障学生,其中盲人学生540名,少数民族女孩335名。

在办学的过程中,我们遇见了很多拥有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的青年,我们称他们为"爱心志愿者"。2019年多数为国外的志愿者。由于疫情的原因,2019年后主要以国内志愿者为主。

除了人员上的补充,我们还在办学措施上作出了很多创新,尤其是以联合企业合办专业的方式,开展了项目驱动化教学的创新。

盛华学院于2011年正式对外招生,在办学的2-3年内,我们很快发现学校授课的内容和企业需要的技能之间存在着矛盾。面对这个错位,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传统教育下的学生与市场需求的职员之间存在着如此大的脱节,我们该如何应对?

最后,我们选择的解决方式是采用项目驱动化教学。

我们引入了真实的项目,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试验。在运行一年后,我们取得的效果十分喜人,于是我们决定把更多的真实项目引入到各式各样的教学中,利用产教的深度融合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途径。

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想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需要先成立一家商业公司作为产业项目引进的载体。于是,我们完成了从教育到商业过渡的自然发展过程。

由此,梦动数字工场运营而生。

八年来,我们通过学校教学和公司的产业运营,聚焦于以产教融合服务整个数字经济的运营业务,该业务主要分为三类:数据服务、短视频服务、社群服务。

在数据业务里,涵盖了AI数据的标注和制作、商业数据的采集和制作、高清地图的制作等。

在短视频业务里,涵盖短视频的彩排和制作、3D建模、VR全景、图文的采集和制作等。

在社群业务里,既有社群粉丝的获取,也有拓客转化、私域运营。

通过以上业务,我们将产业和教学结合在一体,创造出了一套被我们称为"让美好发生的61系统"。这个系统,致力于让平凡的大学生变得更美好。

在这期间,我们打造了"12310"模式,借助该模式解决了人才创新培养的难题。这个方案,一面针对每一位学生,一面针对每一位老师(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我们希望借由这个两者兼顾的方案,把学生培养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产教融合之后,我们面向了就业市场,让教育变成一套完美的闭环,这便是"让美好发生的61系统"。

经过14年的公益和教学的实践,我终于敢自信地说一句:我们能够较为成熟地把握教育和公益的融合了。

在教育工作上,我们成功帮助上万名学生走上了就业岗位,让大量乡村大学生实现了命运的突围。他们如今是年收入高达数十万的"职场佼佼者",我想我们做到了帮助绝大部分普通而平凡的青年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另外,500多名从盛华毕业的盲人学生开始自食其力,多位学子成为创业者,开办了35家盛华盲人推拿按摩联盟。300多名少数民族女学生蜕变为非遗传承人,用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培养出了贵州自1988年以来参加世界残疾奥运会的首枚金牌获奖者——蔡丽雯同学。

在产业视角上,我们让客户省心省钱。盛华有自建的一套运营交付模型,并设有多个基地,能够组织千人或万人的人力,目前服务包括百度、京东、美团、阿里等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大公司,完成了上千个项目的高质量交付。

通过这14年的创新尝试,我们终于做到了整个组织的人事合一。这让我更加笃定:我们的未来一定能够创造更多的美好。

兼顾商业素养和社会担当,

创造大学生的美好蜕变

圆桌分享嘉宾:任敏

我与盛华校长一样,从事公益领域,我们的项目名为"益优青年"。

益优青年是一个面向大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成长平台,学生的主要类别是全国的本科和高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有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作为选择,而这些活动都围绕着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制学习的主题展开。它的使命是让大学生具有社会担当的能力和商业思维的素养,并在此过程中挖掘出大学生们隐藏的潜能。我们希望通过赋能的效力,一起创造美好。

接下来,我简单描述一下益优青年的运营模式。

我们的主要资助方来自企业,通过企业捐赠的资金、课程、志愿者等,我们把这些资源转化为面向大学生的议题行动、课程、导师辅导、赛事和种子资金,激发年轻一代的企业家精神,从而创造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

在我看来,企业家精神是希望年轻人具备企业家的行动力,有社会担当,有创新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它们提供了教育、心理、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在每一年中,我们都会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包括工作坊的辅导教学、社会和环境议题的解读、创新方案的提炼、项目的优化工作等,另外,还涉及到领导力、社交礼仪等外在气质的提升。每年的四五月份,我们还会举办一场"创益大会",让同学们在舞台上展示他们在生活中思考的一些社会环境议题,并讲述如何用自己的能力、方式、兴趣找到解决方案。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能够看出哪些学生面对社会议题具备成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面向企业开展了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多数围绕着社会担当和商业素质培养展开。

在商业素养方面,主要的课程与学生未来可能会面临的就业问题息息相关,例如,打破职场偏见的辩论赛、工科女生赋能未来计划、数据小白训练营……这些课程与不同企业的特点相结合,结合企业志愿者的专长,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方向,每一个方案都有它特殊的意义。

在社会担当的培养方面,我们面向学生开展的任务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话题展开,如乡村美育的教育项目、低碳移动出行、云支教等。

由于我们的资助方都来自企业,其中既有跨国企业,又有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国企。因此,"如何把资助方的需求与学生的需求进行完美的供需连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好公益平台:开放共享的公益平台

圆桌分享嘉宾:杨丹

我所任职的南都公益基金会,是一家以支持民间公益为使命的资助型的公益组织。从基金会成立起,我们的定位便是通过资助有潜力的社会创新家及其组织发展,以此推动公益慈善行业生态的建设。

从2021年至2023年,南都公益基金会主要有三大板块业务:

第一板块——行业建设。这个项目主要支持行业里的一些基础设施类的平台型机构发展,包括两个子项目:区域公益生态建设和沃土计划。

第二板块——规模化社会创新,即好公益平台。好公益平台是一个优质公益产品的"聚宝盆",旨在促进优质公益产品探索影响力规模化,增加优质公益产品供给,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高效和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

第三板块——公众倡导,即向公众普及和传播公益慈善的价值。目前项目包含"南都观察"和"公益好声音"两个子项目。

"公益好声音"通过举办媒体沙龙,让公众了解到有哪些社会问题、社会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有哪些公益组织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等。希望越来越多的公众能了解公益慈善的价值。

"中国好公益平台"发起于2016年,它的成立源于"三个不匹配":

1.具有优秀解决方案的公益组织缺少资源和渠道,难以实现扩大服务规模的愿景。

2.大量的基层公益组织虽然有服务本地的热情,却缺乏项目研发的能力,缺少有效的解决方案。

3.政府、企业和公众等资源方有参与和支持公益的需求,但缺乏找到可靠的,有效的公益项目。

基于这"三个不匹配",好公益平台应运而生。

我们希望通过好公益平台,增大优质公益产品的供给,有效连接资源方和优质公益项目的执行方,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最终实现社会问题的解决。

我们是如何做的呢?

第一部分是促进执行方的能力提升。我们的执行方指企业伙伴合作的一些公益组织。在好公益的平台上,我们主要为优质公益产品的执行方提供能力的支持,规模化的工具,资金支持,推动执行方有能力去推展服务规模及提升服务成效。

第二部分是面向资源方。我们通过丰富和扩大优质公益项目库,助力资源方达成自己的公益目标。我们根据资源方的需求对接相关的公益项目,为资源方提供多且好的优质公益项目。此外,我们还有一个开放的、可以触达一线的全国公益组织的枢纽网络。例如,2022年我们与乐高集团的合作的"乐乐箱困境儿童支持计划",就是通过好公益平台链接到百余家一线公益组织,全年为近3万名困境儿童带去玩乐,在欢乐中学习。

同时,好公益平台一直在促进资源流向好项目的机制建立,包括共建优质公益项目标准和评价指引;不断丰富公益项目库,目前平台上已有覆盖8个领域的70个优质公益项目。

性教育是孩子了解自己的通道

圆桌分享嘉宾:张宇弛

我们的机构是西安市光源助学公益慈善中心,机构旗下有一个知名的性教育公益品牌,名为"你我伙伴"。

截止2022年年底,"你我伙伴"已经支持了大约3700所学校开展性教育课程,服务的儿童和青少年人数达350万。为我们的成果欢呼雀跃的同时,不能忽视背后庞大的志愿者老师们。

你我伙伴目前拥有15000左右的志愿者老师,他们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城市和各个学校。主要的服务方向为两大核心方向:

1. 双师直播课。该课程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提供线上性教育服务课程。

2. 面授课。该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1)服务普通的中小学生的性教育课程;2)服务残障青少年的性教育课程;3)服务职校青少年的性教育课程。

为了促进整个性教育行业的发展,你我伙伴专门制定了一则规模化的工作分工,我们希望保证自身工作质量的同时,将性教育工作经验分享给行业里的相关机构和老师,更广泛地服务更多的学生。

介绍完你我伙伴的工作内容之外,我很乐于分享一下我们取得的一些荣誉。

我们曾获得中国好公益平台的优质公益产品的认证,也曾获得联合国人口基金全球创新项目以及第十二届公益节2022年度公益创新奖等。

荣誉加身,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我们的动力。

你我伙伴之所以能够取得行业的认可,与机构内部的人员必不可分。我们是一群满怀理想主义热情的青年,以性教育作为支点,渴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一定贡献。

在此,请容许我以自身举例,追溯一下我是如何投身于性教育事业中的。

我研究生期间的专业方向是人工智能,但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慢慢接触了性教育的项目,因此加入了你我伙伴团队,并与同事一起完成了残障青少年性教育课程的研发。

从2016年开始,你我伙伴在为6—18岁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优质性教育服务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开始涉足为残障青少年普及性教育的领域。

2019年,你我伙伴组建专家团队去到多个特殊教育学校了解残障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作为性教育课程研发的依据。

两年后,我们研发出了四类性教育课程,分别针对视力残障、听力残障、心智残障和肢体残障学生。课程上线后,全国多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机构组织了学生参加,帮助这批孩子了解了有关性与性别的秘密。

我们始终相信,性是孩子们了解自己和世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通道,需要科学的教育。健康的性教育能够让孩子们收获积极向上的性与爱的知识,这是我的祈盼,更是我的使命。

团建向善,公益赋能

圆桌分享嘉宾:吴杰

我的本职工作,目前流行的说法称之为"团建"。我于2006年开始进入这个行业,之后创建了昊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08年,汶川发生了一场举国哀痛的地震,我在那时候成为了一名地震志愿者,在这个过程中与"真爱梦想"结缘,成为了真爱梦想中的一名志愿者和募捐人。

因此,本职工作和慈善工作都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使命。

昊求文化目前的业务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团建、深度旅行和营地。

从2006年至今,我们一直在创新,试图以商业的逻辑把自己的护城河巩固好,因此尝试过很多方向,最终我发现:公益是最让我不会迷失方向的选择。

与此同时,在为客户提供体验培训服务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把团建发展为一类产品,并在得心应手的实践中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让公司站稳了脚跟。

在公益情怀和商业嗅觉之间,我敏锐地看到了这两者的互助关系。商业讲究效率,公益讲究使命感,这两者其实是可以互相加持的,所以我决定要将这两方面都牢牢紧握在手。

此后,我试图在团建活动里加入公益的色彩,这与一些企业高管的培训诉求一拍即合。例如,在一次与企业的合作中,我们带着他们的团队去往拉萨,在那里与藏区的孩子们共享藏式的绘画和藏族的手工艺品,为这个企业的员工留下了此生难忘的记忆。

在帮助客户关系成长的课程中,我们一直很注重带领客户参与公益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也能切实为社会发展带去力量。无论是在沙漠里,还是在长江边,公益都是我们随时携带的宏大理想,让我们实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企业的需求多种多样,除了最初我所接触的真爱梦想,昊求文化在动物保护、关爱自闭症儿童、帮助留守儿童等方面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我们的安排之下,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收获良多,对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情感羁绊。

团建这个行业,本身自带温度和能量,通过团建的形式,可以触发组织成员的向善因子。最后我想说,我衷心希望以团建和公益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商业向善的理想。

公益到底是什么?

主持人:很多人都会疑惑:"公益到底是什么?"捐钱赠物是公益,那资助一位山区的学生上学算是公益吗?另外,公益是否需要创新?

盛华:刚刚成立盛华学院的时候,我和微软大中华地区的副总裁在学院做志愿者。当时,他告诉我,"公益和慈善是两个词汇"。每个人对"公益"和"慈善"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先想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是公益,什么是慈善。在得到自己内心的答案后,以自己的方式付诸行动。

任敏:我刚刚拿这个问题去问了ChatGPT,它的答案与我的答案出奇的相似——公益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开展的非营利性活动,目的是为了改善社会环境、教育、健康、文化等不同领域的不平等现象和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问题无法通过商业闭环解决,一些相对弱势的群体的购买能力非常有限,在这样的情形中,就需要公益来填补这方面的资源不均衡。

对于公益是否需要创新的问题,我认为是需要的。因为我们服务的人群和社会一直在变化中,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们刚刚实现了全面脱贫,却转头面临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服务要根据社会问题及时调整,同时,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和广泛的增效数字化工具,完成公益活动的创新,也是一个公益人不断面对的机会和挑战。

杨丹:在我看来,公益的首要目的是要解决社会问题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社会问题是动态的,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处于不断变化中。面对着这些动态变化,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

而在尝试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回应社会问题时,就已经产生了创新。目前,很多公益的解决方案在商业领域,或者一些组织已经在尝试。不是只有0-1是创新,服务递送方式的改变,或利用一些新技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公益创新点。

张宇弛:我认为,公益当然需要创新。结合我现在从事的公益领域,我认为这基于"变化"和"有限"。

"变化"指时间的变化,受众需求的变化,资助方的关注要点也在变化。

"有限"指现有的社会资源并非取之不尽,能够平分到受众群体里的资源是有限的。

这两点原因,导致了公益创新成为了刚需。

拿你我伙伴的性教育举例:

你我伙伴最开始的直播课借助了互联网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上一堂性教育课。另外,残障青少年的性教育议题在之前并没有多少人关注,但随着政策和人们思想的发展,大家开始接受和鼓励对残障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教育,这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公益组织适时地自我创新。

吴杰: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站在商业的角度看,创新是推动力,能够持久推动行业的发展。

另外,创新也是竞争力。在任何一个行业里,竞争无处不在,如果产品独特性越强,那的竞争力也越强。但是,如果创新只是微型的,很容易被模仿,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主持人:听完大家讲的内容,我突然想到一位公益前辈说过的一句话,"我特别希望退休,因为退休意味着自己的使命结束了"。他的意思是社会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其实公益人士很难退休,因为随着环境的变化,会有一些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以创新的视角去持续洞察,寻求新的创新的解决方式。

这是我的看法。

创新公益的难点是什么?

主持人:刚刚老师们讨论了公益的内涵,我想到了一个延展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乡村教育的资源匮乏,但现代教育发展至今,我们也很看重孩子的劳动教育和自然教育,而相较于城市孩子,乡村孩子在这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因此,面对社会问题,我们可以用更创新的思维、更多元的角度来看待。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我想让大家聊一聊如果现在要你做创新公益的话,难点在哪里呢?

盛华: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所做的项目的难点。

对于公益项目而言,都在努力达到一个目标——获得一个持续性和广泛性的受益面。

持续性要求每一个公益项目有自身的造血能力;广泛性要求公益的效益更够更大化。

在创办盛华学院的时候,我们的收费低、还会给学生大量的资金捐赠,这让我们担忧:我们有造血的能力吗?

我们的办法是做真实项目的驱动化教学,这是我们创新的源头。

之后,我们培养人才,让传统意义上应试能力弱的学生具备了专业技能,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吸引更多的社会机构和企业进来。

而如何让这件事情不断地复制,这是我们这个项目创新的难点,我至今还在寻找。

任敏:我们的公益项目相当于有两个闭环工作要做。第一个闭环是对特殊群体和社会问题的需求的把握以及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二个闭环是找到资助方的需求和提供给资助方符合需求的服务。

我们的服务对象的需求侧通常没有能力支付这期间耗费的资金,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资助方。这就使得我们必须不断对外寻求帮助,包括来自社会和企业的资源支持,形成源源不断的资助方的支持。

但资助方也有他们自己的需求,那如何在既满足企业、志愿者、个人捐资人士的需求,又实现公益项目的可持续运营,两个闭环都得达成,这是创新的难点。

杨丹:在创新公益的行动上,我认为有两处比较难的地方。一个是我们要先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限制;一个是创新是有风险的,试错的成本由谁承担?

例如,好公益平台在2016年成立的时候,就引发了一场"公益小而美,还是规模化"的讨论。在讨论中,这两个方向看似是完全对立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看到很多"小而美"的公益组织,做到了服务和影响力的规模化。

另外,创新的过程中总要有人去负担成本。好公益平台的创新得到了基金会理事会非常大的支持。理事会之所以给团队创新的空间,跟南都基金会的文化相关。在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中有允许犯错一条,不掩盖问题:在机构内部如是,对被资助机构亦然。这是有助于成长和创新的必备精神。

这是我认为创新公益的难点和卡点。

张宇弛:对于你我伙伴来说,创新的难点是精准找到创新的那个点。

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们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和目标,也十分清楚服务的群体为儿童和青少年。但与此同时,我们忽略了给他们的家长,尤其是残障青少年的家长提供支持的维度。我们的课程服务残障青少年的性教育,但后来又意识到,我们忽略了家长方面的工作。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工作已经铺开了。

因此,如何精准找到需要对哪个点进行调整,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的一个难点。

吴杰:作为一名非专业公益人,我首先的难点在于通过自己的行业为工业赋能的过程中,需要对公益项目的背景进行调研,并作出最终的抉择,这需要企业加强对于公益领域的素养。

其次,当我们确定了企业对公益方面的需求后,需要充当一名鉴别者,给予他们中肯的意见。而在此时,商业人员的商业利润与公益效果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

如何控制自己的私欲,把更多的考量放在社会影响上面,是一个很考验人性的点。

如何保证创新公益的可持续性?

盛华: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看待公益的可持续问题。第一,保证财务的可持续性;第二,保证我们的使命一以贯之。

我最近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直以来,盛华学院的收支为两条线,我们每学年收取6500元的学费,然后我们会把这当中的60%拿去奖励和资助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位热心的公益人士问我是否考虑涨学费。

我说:"在法规上我们可以涨学费,但是又很担心。"

我们很担心哪怕涨了一块钱的学费,都会被一些不了解事实情况的人网暴。

因此,我们决定学费一定要在同类院校里最低,关键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学校回血的能力。比如承接商业项目、引入志愿者教师等。从而实现了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是使命的可持续性。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使命的持续性,当组织面临变化的时候,就会很难进行调整和创新。因为任何项目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上一轮周期结束后立马会迎来新的周期,我们要将使命作为一种粘合剂,从而实现公益项目的初心不变。

任敏:我很认同盛华老师的观点。在财务的可持续问题上,每一个机构聚焦的方向各有不同。比较理想的状况是它既能够吸引个人捐赠,又能吸引企业捐赠、政府采买和服务,如此一来就能稀释我们在财务上的风险。

第二方面是团队和人才组织上的可持续性,这对公益组织而言其实很有挑战。因为公益组织的薪酬福利相对有限,要留住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强调和坚守团队的使命和愿景。因此,如何通过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强有力地黏合年轻团队,并不断地吸引新的人才加入,这是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最后一方面是技术侧。公益组织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对现有新兴技术的运用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使得我们要时刻做好拥抱新技术的准备,让它为公益赋能。

杨丹:前面两位老师说得很好,我在此补充一些我的看法。

要实现公益的可持续性,我们必须要关注需求,这其中既有受益人的需求,也有资助人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同时,我们需要做成效评估,思考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投入和产出如何?效果如何?通过成效评估,我们才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正确的地方。

另外,还要时时觉察边际效益是否在发生变化。假设我们做一个乡村教育的项目,100万能够服务3万孩子,那是否可以考虑同样是100万,能否服务6万或者更多的孩子。公益资源是有限的,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最后,还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敏感,在埋头做事的同时,偶尔也要抬头看一看外部政策的变化、技术和社会的变化。

张宇弛:如何实现创新公益的可持续性?我认为就是动手做。

通过真实的行动展开工作,在做的过程中会发掘新的需求,并再次用行动解决新的需求。

另外,在埋头工作的同时,我们需要把自己的经验做一个总结,并与行业内其他人的经验相结合。有了外部的力量,我们可以实时地对自己的行动作出调整,也能更清楚地知道所处的位置。我认为这是在进行创新公益的可持续过程中值得留意的一点。

吴杰:首先,机构必须要具备造血的能力;其次,在价值观和责任感上需要一以贯之;最后,公益机构也需要寻找一些新的机会,去适应世界的整体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对外部环境保持敏感性。

还有一点值得留意:公益人同时也是公益资产的管理人,这也要求我们帮助捐赠人管理好他的们每笔钱,再进行社会价值的衡量,让捐赠人的爱心成为可持续的资源。

主持人:最后,作为创商院的优秀学子,我想让每位老师为学弟学妹们留一句话。

盛华:创新和公益的结合,是一个让美好发生的地方。

任敏:破圈交融,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杨丹:学习一种工具,打破认知局限。

张宇弛:希望大家空杯而来,满载而归。

吴杰:如果你在创业过程当中遇到一些困惑,不妨来创益院跟大家一起碰撞,有可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关键词: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